论坛首页 论坛概述 青年学者论坛 最新动态 会议纵览 会议申请 联系我们 今天: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自身免疫和免疫调节国际会议
会议图片
一、 背景

  免疫学学科涉及生命科学中一类特殊的矛盾运动形式:分辨自身(self)和非己(non—self)。"自身"主要指机体中胚系基因编码的成分;"非己"主要指外来的抗原(病原体)和因突变及衰变而发生改变的自身成分。"自身—非己"分辨出现差错引起免疫失调,导致一系列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此时免疫系统错误地把自身作为非己进行攻击)和肿瘤(此时免疫系统错误地把非己作为自身而不予清除)。 人体各个系统都可以出现自身免疫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根据九十年代上海市的调查,风湿病中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骨关节炎三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分别为0. 1%、4~5%和13%。如果把数以百计的其它自身免疫病都算在内(如内分泌科的I型糖尿病和桥本甲状腺炎、皮肤科的寻常牛皮癣、神经科的多发性硬化和重症肌无力、消化科的慢性活动性肝炎和乳糜泻、呼吸科的结节病、眼科的葡萄膜炎、口腔科的干燥综合征、骨科的强直性脊柱炎),4~5个人中就有一个患者,发病率非常高。目前,自身免疫病除了应用激素短期缓解其症状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原因是发病机制未明,即为什么患者的免疫系统在"自身—非己"分辨中出了问题。
  研究自身免疫病必须先研究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因为机体的自身成分普遍参与免疫应答的过程,所以自身免疫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把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区别开来,是国际免疫学界近年来确立的一个新概念,该过程涉及四个基因系统的调节及其异常,它们是:免疫球蛋白基因系统(Ig)、T细胞受体基因系统(TCR)、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系统(又称MHC)和细胞因子多态性基因系统。机体如何从自身免疫发展到自身免疫病,即产生大量病理性的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成了问题的核心,它几乎概括了基础免疫学的全部内容。因而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的研究成了现代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的前沿和核心。

二、会议

  2001年11月8日至11日国际免疫学讨论会:自身免疫和免疫调节(Immunology Symposium Series 2001: Autoimmunity and Immune Regulation)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建的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是国内首次关于自身免疫问题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作为东方科技论坛,该讨论会由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以及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科协、中科院健康中心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共同组织和举办。与会300余人,包括11位国外专程来沪的学者和23位国内的特邀专家。国内其它学者来自上海、北京、广州、南京、镇江、苏州、贵阳、内蒙、香港等地。会议就自身免疫、免疫调节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三个专题举行了三场大会报告、一场大会专题演讲,两场讨论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78篇;参与大会报告者20人,论文宣读26人,墙报展示32份。
  三位国际自身免疫领域的权威参与了会议。一位是生在美国的以色列学者Irun Cohen教授,现为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免疫学家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Cohen最早在国际上确定T细胞参与调节自身免疫病,并首次提出以独特型网络制备T细胞疫苗治疗自身免疫病。从1974年到1998年6次受邀在国际免疫学大会上作特邀报告,3次成为Nobel奖大会发言人。第二位是Eli Sercarz,原在美国UCLA,现为La Jolla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mmunology资深教授。这位全球知名的学者是"隐蔽决定簇诱导自身反应性T细胞"理论的创导者,并首次把肿瘤的发生和自身免疫联系起来。第三位是来自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David Hafler教授,专攻免疫调节,特别是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的调节。

三、内容

会议集中讨论了下列学术问题:
1、正常的自身免疫状态如何转变成自身免疫病
  Cohen教授在会上提出"侏儒理论"(homunculus theory),认为机体中的T、B淋巴细胞以天然自身免疫的形式识别一群特定的自身抗原,一系列调控机制使正常人不会将此类自身免疫发展成自身免疫病。Hafler教授根据在哈佛的实验,提出致病性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激活并不需要协同刺激信号,表明这是一群已经存在的记忆性细胞。北京大学医学部陈慰峰院士在会上报告了它们在分离人体肝癌肿瘤抗原基因时,大量检出编码自身抗原的基因,但这些基因很少出现在正常个体,表明它们在正常人中的表达是受到严密调控的。Sercarz教授根据小鼠中的工作,提出自身免疫病中有一类驱动性T细胞克隆(autoimmune driver clones),其受体互补决定区CDR3结构恒定(氨基酸序列为DAGGGY),可将病理性淋巴细胞吸引到炎症部位。
2、调节性T细胞和作用机制
  本世纪初,国际上报告了一种新的调节性细胞亚群称为CD4+CD28+T细胞,专门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增殖。此次会议上来自Columbia大学的蒋红教授报告了他们实验室发现T细胞疫苗可在小鼠中诱导一种全新的调节细胞,该细胞制约自身反应T细胞的活性,但不是CD4+而是CD8+,并受MHC Ib基因表达的约束。这一细胞引起与会者极大的兴趣。Hafler报告在人体中有一类频率很高的调节性T细胞,其克隆型为V24aJaQ+,I型糖尿病患者中几乎没有此类细胞,提示它们可对抗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 3、自身免疫病易感基因
  自身免疫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寻找相应的易感基因和抵抗基因,是基础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陈顺乐教授实验室和美国Barvra Han教授实验室合作,应用人类genome—wide linkage analysis和TDT等手段筛查中国人SLE患者及其家庭中的狼疮易感基因,他们在会上报告了第1染色体上的SLE相关基因的筛查结果,包括白介素10(IL—10)启动子区的结构多态性和该染色体1q22—24区域中的一些微卫星标志,它们和SLE有很强的相关性。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吕传真教授实验室用ddPCR和RACE技术也找到两个重症肌无力(MG)相关基因,并分析了它们的表达格局和MG发病的关系。
4、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美国Baylor医学院的臧敬五教授报告了它们实验室应用独特型网络原理对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进行T细胞疫苗治疗所获得的令人鼓舞的结果。原理是用患者自身病理性T细胞制备一群调节性T细胞疫苗,通过体内大量输注(vaccination)可特异性地抑制或杀伤引起该自身免疫病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已成功地治疗了80余例患者。该实验室最近还着手采用CD3衍生肽发展肽疫苗,以更为广泛和有效地用于治疗MS和RA。北京大学医学部高小明教授介绍了采用T细胞疫苗干预自身免疫应答中抗T细胞抗体的作用,其中有一系列调节机制和外周耐受的参与。在会上,还有三位教授/博士介绍了基因免疫或DNA免疫方面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进展。他们是:美国胜美生物技术公司的李忠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吴常有和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熊思东。
5、其它
  关于生发中心、滤泡树突状细胞和自身免疫:来自美国Baylor医学院的郑标教授和Alton Ochsner医学基金会的黎力博士介绍了他(她)们的工作。瑞士Freidrich Miescher生物医学研究所的孙建博士提供的资料表明,生发中心直接调节SLE的发病,它发现一种协同激活因子OBF—1参与调节生发中心的形成。
  关于Th1—Th2细胞亚群和协同刺激分子:中科院上海细胞所孙兵博士提出可以用百日咳毒素刺激树突状细胞,通过产生IL—12诱导Th1细胞,介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美国Louisville大学的邵辉博士也报告了EAU中B7分子介导的协同刺激作用和疾病密切相关,并可用融合蛋白CTLA4—Fc进行干预。苏州大学张学光教授研究了四种自身免疫病中各种协同刺激因子表达谱的变化,并检测到调节性CD4+CD28+T细胞在患者中出现明显波动。
  关于免疫细胞的信号转导:中科院生化细胞所张宗梁教授实验室提供了一组报告,涉及巨噬细胞中由Toll样受体(TLR)介导的信号转导,突出了IL—12及IL—10对免疫细胞的调变,和各种信号途径的相互作用。美国M. 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陆亦玲博士也提供了T细胞激活中磷酸肌醇3激酶途径及其调控的实验结果。
  关于自身免疫病的临床免疫学和诊断免疫学:卫生部北京医院许贤豪教授就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特点作了述评。全军临床免疫中心孔宪涛教授实验室报告了他们关于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的研究成果。

四、小结

1、此次会议汇集了国内外老中青不同层次的免疫学家,包括基础免疫、临床免疫和诊断免疫,就自身免疫和免疫调节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研讨。从报告和交流的内容看堪称一流,推动了我国有关的免疫学研究,并有助于建立广泛的国内外联系和协作。与会者皆表满意。
2、会议按国际会议的规格全部采用英语,有利有弊。作为一个开放的上海和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外专家参加并提高会议的档次,使用英语是必要的,中国进入WTO,这更是一个趋势。但英语多少限制了深入和高效率的讨论(会内和会外),充分讨论方能更好地体现论坛的要求。可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3、因"9.11"牵制,部分外宾未能按原计划与会,希望下次有更多高层次的国外学者参与。
回到顶端
版权所有2006 东方科技论坛  技术支持 上海中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05000140号
服务电话:021-64314273  客户服务信箱:yech@cst.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