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论坛概述 青年学者论坛 最新动态 会议纵览 会议申请 联系我们 今天: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混搭”学科寻找新亮点,为青年学者搭建叫响“第一声”的舞台
文汇报
作者:沈湫莎

  8月30日,“神经环路结构与功能”青年学者论坛召开,可容纳60多人的沪杏图书馆论坛主会场又到了需要加座的时候。一天的会期内,17位物理、数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青年学者带来他们的演讲报告。

  青年学者的思想碰撞使现场变得热烈、坦诚甚至有点“火药味”:一人讲毕,讨论立即开始,大家围绕自己的发现各陈己见,最后竟至争论起来;那些被默认是听众的座位上也传来声音,话筒被传来传去,交流中既没有权威拍板,也没有固定模式,只有一个个奇思妙想。

  交叉学科碰撞思想火花

  具有很强的跨界特征,这几乎成了青年学者论坛主题的常态。无论是第一次的主题合成生物学,还是昨天的主题神经环路结构与功能,都是如此。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副主任杜久林说:“神经环路的主题脱胎于中国脑计划,它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在研究对象上它涉及细胞、遗传;在研究方法上有电分离、功能成像,它还对当下流行大数据、云计算提出了需求。”

  这场论坛的“跨界”有多厉害,从报告题目的丰富就能看出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伟带来的是关于秀丽线虫的基础研究,华山医院的王英伟带来的是全麻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严钢则从网络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角度为神经科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数学、物理、医学等背景的学者济济一堂,仿佛从山的不同侧面攀登同一高峰。

  在交流环节,人们发现神经科学的论坛上还来了研究心脏的人。同济大学医学院再生医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的崔映宇问:“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心脏会不会参与人的高阶思维活动?”这一问题立刻让气氛活跃起来,交头接耳声不断。有人说,可以从激素入手展开对心脑联动的研究,有人“更进一步”——如果心脏能参与思考的话,那么肠呢?
 
  创造一种发现好苗子的模式

  不同学科与技术的交叉碰撞最有可能产生新的创新火种,青年人是最具创新欲望的群体,这两点在科技界几成共识。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在青年学者论坛上的致辞中说,建设科创中心最核心的还是要有合适的人,希望通过青年论坛,让青年学者围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来碰撞、交流、学习、借鉴。

  “70后”杜久林是第一次和这么多“80后”“90后”谈论科学问题,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席,他负责把握研讨主线和交流内容,参与者则从各单位科研管理人员组成的科管群、启明星群、浦江人才群中广发英雄帖招募来了,招募不设门槛,兴趣为上。“现场一半都是生面孔。”杜久林说。

  昨天演讲者中最年轻的是严钢,83年生人,当他在台上介绍复杂网络的结构控制应用于线虫神经系统的最新进展时,台下听讲的有徐天乐、毛颖、林龙年等在脑科学与类脑人工智能领域鼎鼎大名的人物。

  “现在许多青年学者、特别是海归学者很厉害,但我们不知道他们具体在从事什么研究,通过这一论坛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更早地进入我们的视野,把更多更新的信息传递给大家。”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相关负责人说,这也是他们从去年开始筹划论坛的初衷。

  让人才自由组合研究“领跑”课题

  经过这些年的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上的持续积累,上海在主要科技领域都已经有一定的布局,若干领域已经达到了“领跑”水平。“‘领跑’也意味着没有可以跟随的方向,‘领跑’后应该布局哪里,我们想看看哪些领域能自己长出东西来。”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相关负责人说。

  崔映宇在论坛上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在他的“心脑联动”研究计划中,由于某种表达很高的神经元蛋白属于迅即降解蛋白,他一直没有好办法测量它,另一位学者用光遗传学方法捕捉蛋白运动轨迹的做法启发了他,两人觉得可以合作,共同开创新研究。

  杜久林说,在论坛上听到了许多新思想,可能开启新的研究领域,使人倍感兴奋。交流的想象力能不能再大一点,不用太拘泥于自己的工作。

  上海市科委支持青年学者自由组合,开辟学科新方向。自去年开始,在面向32岁以下科研人员的“扬帆计划”下新设了交叉型研究人才的培养计划。着眼于国际科技热点和带动国内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课题方向,促进不同学科的人共同发展。

  “如果加大支持力度,甚至将其列为国家或上海市的重大科技专项,持续支持若干年,就一定能激发出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磨砺出一批核心团队。”杜久林说。不过在此之前,就需要有青年学者论坛这样提供跨学科交流的平台,让年轻人有机会喊出“第一声”。
回到顶端
版权所有2006 东方科技论坛  技术支持 上海中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05000140号
服务电话:021-64314273  客户服务信箱:yech@cst.sh.cn